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传诵了千年的绝唱,在勾画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的同时,也将充满和平安详的生活气息展现在我们面前,诗中的那句“小桥流水人家”,表达了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也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
地大物博的中国,“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田园风光何止千千万万。然而,在诗人眼中的这种美景,对于身居有水无桥的人们来说,却是一种心痛、一缕心酸。
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平均每县缺桥数量达100座以上,仅仅西南5省207个国定贫困县就有12420座便民桥等待援建。在许多贫困山区,一条并不宽敞,平时看上去很为温顺的溪水,在雨水季节,却变得异常的凶猛,变得格外的湍急,挡住了附近村落人们的出行道路。为了过河,他们不得不绕行数里甚至十几里,给原本就贫困的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运输、出行的成本负担。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在上学的孩子们来讲,湍急的河流给他们带来的更是对生命安全的威胁。由于贫穷,面对溪水的肆横,这些地区的人们却只能望水兴叹,拥有一座风雨无阻的溪桥成为他们心中最大的心愿。
2007年,一向富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江铃汽车获知这些情况后,立即表示愿意出资为贫困地区修建便民桥。当年4月,以“架设爱心,让过河者有其桥”为宗旨,为我国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资金援建便民桥,并同时开展广场募捐、爱心捐赠的“溪桥工程”大型公益项目,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汽车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汽车报社和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主办。
2011年7月2日,作为溪桥团队一员,我参加了江铃溪桥工程青海湖之旅。
公路两旁是青翠欲滴的草原,白色的羊群、棕色的马群、黑色的牦牛群在草原上舒逸地漫步,低垂的白云在稍远处的山峰间缭绕,间或有色彩缤纷的帐篷像是点缀在绿色草原上的花朵,显得格外鲜艳。途中还有一望无际的油菜花,让人望见便会兴奋不已。
青海是万山之宗、万水之源,大江大河从这里发源,巨大的山川在这里蜿蜒,目力所及之处,尽是群山、草原和湖泊,站在这里个人会觉得微渺而无所适从。青海是一个空旷和苍凉的所在,境内近7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五百多万人口,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接近太阳,阳光清澈,水流倾泻,草原无边,处处是粗犷的高原风光。
然而今天,疾驰的车队似乎无意留恋周围的美景,快速前行。接近上午11时,车队驶入东峡镇多隆村境内,并慢慢停靠在公路旁。
多隆村,这个平时安静的偏僻村庄,一下子变得异常热闹起来,早已聚集在村头小溪旁的几百名村民们敲锣打鼓迎接来自远方的客人,孩童们在小溪上的小桥边追逐嬉闹,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从车队上下来的人群中,有30多家媒体的记者,有中国扶贫基金会的领导,有江铃汽车的代表,有体育明星莫慧兰,还有江铃汽车爱心车主。原来,今天这里将举办“江铃·溪桥工程”NO.107号便民桥的竣工仪式,村民们以朴素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恩人的感谢。
便民桥竣工后,大家来到村里的小学,为孩子们带去需要的图书、文具和衣物。
2011年,是江铃溪桥工程创建以来的第五个年头。这一年,在青海湖畔,除了援建爱心便民桥,捐助小学以外,溪桥工程还召开了公益座谈会。会上,来自中国扶贫基金会、江铃汽车以及全国30多家媒体,针对溪桥工程以及国内其它的公益项目,开展了热情洋溢的讨论,为社会公益如何更好的投入到扶贫帮困献计献策。
时光流逝,转眼间6年过去了。这6年来,溪桥工程援建的桥梁已经达到了318座,今年还将继续援建20座桥梁。现在国家大力扶贫,贫困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是仍然有许多地方需要便民桥。
9月9日,在江西德兴,2017年江铃溪桥工程即将启动。届时,江铃溪桥工程将为德兴援建5座便民桥,解决500余户2700余名群众的出行困难,让他们从此摆脱溪水的威胁,让每日的安全出行不再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