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句话形容行情火爆时的动人情景:“站在风口,猪也能飞”,但在这些年大热的SUV市场中,却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有的车深陷质量门但依然能月销近万、排队提车;有些产品虽然口碑不错,销量却不尽如人意——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好产品被埋没、被忽视的现象十分常见。
荣威W5:定位小众市场/通过性高
指导价:14.28-29.88万
作为自主SUV中少有的非承载式车身产品,荣威W5的硬派定位本应让它有不少忠实拥趸,但14万的起价决定了消费者对它会有更高的期待,而不少细节上的有待提升,也让它的销量在1千辆左右徘徊。
也许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狂野”,荣威W5的内饰做工有些不拘小节,这也是被用户最广泛诟病的:内饰缝隙较大、装配有些松散。而且在内里的设计上不够人性化,不少用户反应储物格不实用。
在配置方面,荣威W5也没有其他自主SUV那么大方:全系没有倒车影像;只有四驱版本配备了刹车辅助、牵引力控制和车身稳定控制;诸如座椅电动调节、中控液晶屏和GPS等功能,也只有高配车型才具备。
只看上面几点,仅想买辆城市SUV代步的消费者估计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但如果您的需求更高,想要征服一些平日里到不了的险境,那荣威W5依然有让你无法舍弃的吸引力:荣威W5采用了一套分时四驱系统,具备了两驱、高速四驱和低速四驱三种模式。在换入四驱模式后,前后轴的动力就会以50:50进行分配。即便是两个后轮同时打滑,它也能依靠分动箱分配给前轮50%的动力驱动车辆脱困。
主打的1.8T车型搭载Kavachi1.8T涡轮增压发动机,与荣威旗下轿车一致,在2000-4500rpm时即可达到215Nm的峰值扭矩输出,最大功率为118kw/5500rpm。搭配由ZF提供的6ATTiptronic手自一体变速器。
点评:2013年,荣威W5的全年销量为10507,这样的成绩对于荣威W5来说已经着实不易。荣威W5的定位目标人群相对较小,而它的定价比大部分同级别自主SUV却高了一大截。推荐给那些对通过性有特别要求的用户,它非承载式车身与分时四驱系统的配备已经说明了心在旷野的定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东风日产楼兰:前期定价过高/后期成本经济
指导价:36.58万
楼兰最为消费者诟病的,无疑是定价——刚上市时48万的定价,让预算50万元的消费者在它和奥迪Q5、宝马X3等对手之间迅速锁定了后者。
厂商也意识到自己的定位有些问题,在2013年推出了荣耀版,配置方面去掉了后排座椅加热、电动尾门、蓝牙电话接入和原厂GPS,缩水了BOSE音响,价格调低了12.3万。
虽然改款后的销量还是没上去,但从性价比来考虑,楼兰真是有了很大提升:减去的配置都不算是必需品,在汽配城可以轻松找到替代解决方案,而省下来的12.3万购车款可是实打实的。
和老款纵向对比完了,我们再来看看它和同价位对手的横向比较:楼兰的外形设计是跨界风格,4860×1885×1730mm的身材既有SUV的大气也兼顾轿跑的动感。
动感的形象并没有让内里的空间为之缩水,2825mm的轴距以36万元的价格去找,只有福特锐界可以一拼,连我们熟悉的汉兰达都要稍短小一些。不过楼兰只有一款5座车型,也没有考虑出7座版,让人多少有点遗憾。
轴距很长,但楼兰不提供7座版本,让它无法和汉兰达等7座车型直接竞争
日产车型的乘坐舒适性一直是公认的优秀,楼兰也继承了这一点:软硬适中,贴合人体工程力学的包裹支撑,让长途驾驶不再容易疲劳疼痛,对于需要长途出行的用户来说是个实用的卖点。
VQ35发动机与CVT变速器的匹配得不错,发动机响应灵敏,加速感线性、从容。楼兰不会像它的竞争对手那样,在你轻踩油门时就让你感觉像是在行走时被别人从背后猛推了一把,突然的冲击让你感到极为不舒适。这看起来倒是很符合日产楼兰豪华的定位,虽然外形运动,但实际表现并不浮躁。
这套动力系统的另一个优点就是经济:工信部的百公里油耗为11.1L/100km,搜狐网友的上传平均数据为12.61L/100km,这对于一款搭载3.5L动力、体重达1.9吨的车型来说相当优秀了。
点评:楼兰的问题就是车款选择少、相比同价位的对手来说没有7座版选择,而且宣传和定位也有一定脱节。单从配置与乘坐驾驶感受来说比主流车型有过之而无不及,综合考虑其后期使用成本还是比较经济的。
考虑到新一代楼兰可能会在2015年上市,并且有望国产,现款楼兰的生命周期即将进入降价促销的阶段,提醒各位追求性价比的朋友保持关注其市场行情,可能会有惊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上海大众斯柯达野帝:人性化设计需加强/多场合实用性强
指导价:14.98-24.18万
其实野帝今年的销量一直在1千到2千之间起伏不定,这个成绩在整体市场中不能说很差,只是和自己的兄弟途观比无疑差距很大,和多数人对其的期待形成强烈反差。
野帝被用户诟病较多的是一些人性化设计细节:诸如眼镜盒、前排中央扶手太小,杯架太浅放不住杯子之类……还有就是内饰装配细节,这个就更见仁见智了,对于日常功能使用倒是不怎么影响。
国产的野帝相比进口车型轴距加长了60mm,这使得野帝后排的腿部空间非常宽敞。另外由于平直的高车顶造型,前后排的头部空间也都非常不错。而且后备箱的空间变化很灵活。
国产斯柯达野帝完整保留了国人十分钟爱的全景式天窗,其整个面积非常大,可以让驾乘者充足享受阳光的沐浴。
除了仅有一款的1.6L排量,野帝主打1.4T与1.8T两款动力。与目前国内在售的大众途观不同,野帝的变速箱使用双离合,而这辆1.8T动力车型采用的是六速DSG,1.4T为7速干式双离合变速箱。
引入国内的斯柯达野帝(国产车型)搭载的是一套来自瑞典瀚德(Haldex)公司提供的Haldex多片离合器四驱系统,在干燥路面上,发动机扭矩会被传递至前轮,而在电控单元检测到前后桥转速不一致时,电动控制的Haldex多片离合器可以将大部分动力传递给后轮。
点评:虽然名字很狂野,但野帝其实是一款很注重日常使用的座驾,实用性与平和的操控性格才是它要带给每位主人的最终感受。市场上的低调表现,多半还是现在竞品太多而斯柯达SUV还未被广泛认知的新人冷场,注重性价比的消费者不妨重点关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纳智捷大7SUV:油耗较高/空间配置出众
指导价:19.7-27.48万
作为纳智捷在国内推出的首款SUV,大7以高配置+大空间打响了名号,但月销量一直在“震荡下行”,从2011年的月销3千辆,到现如今1千辆左右浮动。一方面是受到了新品牌经销商网络的制约、总量做不大,另外一方面大7SUV的油耗较高的问题也让人不得不慎重考虑。
新纳智捷大7SUV的轴距达到了2910mm,对于一般家庭使用,其前后排空间都堪称奢侈。
不过空间还不是最让我们惊叹的,纳智捷在配置方面的执着才是这辆车的最大看点,但从座椅方面来说:纳智捷新大7SUV的驾驶席具备8向座椅调节功能,提供2组记忆,并且还又有按摩以及通风/加热功能。
新款车型大胆的将中控区物理按键全部取消,换上了时髦且触感极佳的全触控面板,黑色钢琴漆面处理工艺配合全发光的按键设计。
说到车载系统,HTC再次成为了纳智捷的首选。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开发iTouch+几乎能够实现与智能手机系统相当的操作体验。而系统深度的融合能力,可以提供多种方式的连接和拓展。只是较为可惜,目前这套系统还只可支持HTC手机的数据线连接,iPhone用户或者其他Android系统则还不能实现完全互联。
另外,纳智捷新大7SUV在影音功能上依然不遗余力。不仅提供了知名的JBL扬声器,同时在驾驶席的肩部还提供了一个独立的扬声器,用于驾驶者单独通话及音乐播放功能。后排车顶保留了10.2英寸的车载屏幕,可根据需要播放视频,扶手箱内所提供的各种接口(AV、USB、AUX、12V电源)能够保证不同格式的片源均能顺利播放。
点评:虽然配置确实很丰富,但买车是为了代步,不是为了玩电子设备,接受纳智捷大7SUV的优点不难,但过高的油耗让接受它的后期成本成了个不小的难题。倒是已经上市的紧凑型SUV优6更适合家庭用户,大家不妨关注一下我们稍后带来的深度测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北京汽车北京40:内饰简朴配置低/复古越野范儿十足
指导价:14.68-18.68万
由于复古的造型,北京40还未上市就引起了广泛关注。不过它复古的造型、硬派的行驶风格和只有手动挡车型的配置,注定了只是少数人的玩物——喜欢外出玩野的的朋友是真喜欢,只是想在城市里代步的肯定接受不了。
复古范儿在内饰上的表现就是一水儿的硬塑料件,粗犷原始的风格,你还甭找什么大液晶屏、导航,厂家的单子里就没这种配置。在装配工艺上也有一定提升空间。
北京40的内部空间还不错,身高176cm的体验者,坐到车内感觉相当的宽裕,尤其是前排的头部空间以及腿部的横向空间。在前排座椅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后排的腿部空间依旧一拳有余,头部则拥有一拳的剩余空间。
麻烦的是后排乘客上下车。你只能通过调节座椅靠背角度的扳手控制,且上下的空间也十分有限。
动力方面搭载了一台2.4L发动机,代号为G4CA,由沈阳新光提供,最大功率为105kW/4800rpm,最大扭矩217N?m/4000rpm,技术上没有什么优势,参数水平在同级自主车中处于中等水平。
匹配5速手动变速箱,挡杆由于属于直连式所以行车时还是会出现比较明显的抖动。此外,离合器行程较长并且结合点较高,城市中驾驶需要一定时间去适应。挡位比较清晰,但是入挡并没有吸入感,整体来讲算是比较粗暴的挂挡风格。
点评:坚固的非承载式车身,可靠的手动分时四驱,搭配扭矩可以放大2.5倍的低速四驱挡,让非铺装路面才是北京40的天地。在这个主场上,它有着城市SUV难以望其项背的优势,各种高难度陡坡都被一一征服。但有多少人是为了时刻挑战旷野而买一辆车呢。
总结:今天说的这5款车,虽然销量都不算出彩,但并不是车辆本身有什么问题,很可能是因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不足、市场定位的落差或者是其产品本身就是面向小众市场。单从车辆本身品质来说,它们的竞争力都不错,假如您厌倦了现在上的主流SUV选择,倒是不妨把他们纳入您的考虑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