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实拍文章中我也写到,关于北京40外型是否模仿了牧马人的问题,个人认为充其量也就算是个借鉴,北京40不仅拥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在它身上还能看到些对于北京212吉普的传承。
5孔中网接近正方形,整齐排列至于起到了横向拉伸视觉效果的作用,同时令两侧的熏黑大灯不再毫无联系。
宽厚的保险杠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加品,中间的缝隙也是刻意营造出来的,就像手机屏幕和边框中间可以预留的缝隙一样,在受到外力时不至于一下将屏幕挤碎。
同时底部的斜切面令北京40的接近角增加为37°,甚至已经超过了牧马人的35°,不妨让我们通过表格来进行对比。
车侧及车尾还能找到当年212吉普的影子,宽出车身的轮眉,外露的牟钉和车门铰链,都成为了北京40的外观亮点。
备胎外挂在尾门上,不仅“有样儿”,同时在更换时方便摘取,后窗必须在尾门打开的情况下才能够上掀,但增加装载便利性的同时,在城市当中,车主开门时还务必要小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务实,是内饰设计的主基调,一切建立在实用基础之上但不乏亮点,首先最显眼的就是副驾前方的把手,因为可拆卸车顶的缘故,车门上方并没有设置,所以在越野时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控区上方的“水晶球”就是水平仪,通过指针偏离的角度可以用来判断现在车辆所处的角度,算是个比较有用的也很有新意的小设计,不过观察起来并没有液晶屏幕上的数字来的更直观。
想必提到BJ40的内饰,就必须要说说这个出风口,虽然出风口可以通过旋转拆卸,可以将罐装饮料放入进行加热或制冷,不过较浅的深度也让这本身实用的设计喜忧参半。
乘坐空间方面,方方正正的车身令北京40颇有优势,不过关于设计合理性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对于驾驶者来说,因为离合踏板行程较长的原因,座椅必须向前调整,不过并不支持前后调节的方向盘便会“贴在”胸口,驾驶起来很别扭。
扳动前排座椅侧面的拉手便可以移动座椅方便乘客进入,不过因为间隙较小,拉手已经不止一次磕到同事的腿了,希望厂家有所改进。
后排乘坐空间不必过多追求,空间算是够用,但偏硬的座椅乘坐并不舒服,另外在之后试驾部分会提到偏硬的后悬挂,越野时过个沟沟坎坎,车辆后部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弹跳,磕头在所难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此次试驾的车款为最低配的2.4L手动穿越版,与中配的征途版和顶配的酷野版比起来,它并没有配备限滑差速器或是差速锁,在机械结构上的缺失,就像跑步一样,徒有一身功夫,但你也不得不面对刘翔崴脚一样的尴尬境地。
既然没有了太多越野的必要,那么北京40在公路上驾驶起来究竟如何?如果打分的话,我会给个60,对于一款非公路取向的车来说,它并不太挑食。
给我留下印象很深的是最经常与驾驶员接触的离合器,偏长的行程让它拥有极易找到的结合点,虽然档位不算好挂,生涩当中带着些许粗糙感,但在一天的驾驶当中,没有发生一次熄火的现象。
方向盘采用机械液压助力,重手的感觉是先天决定的,模糊的指向性和路感演变成踩踏油门时传来的震动,连同排挡杆的振动一起,带给人们一种穿越的复古感。
悬挂整体偏硬,路遇颠簸时车身的弹跳比较明显,但因为采用了235/75 R16较高扁平比的轮胎,所以形成了一定的缓冲,车身的强度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在路过坑洼时完全不必要像传统轿车,或是城市SUV那样多加留心与在意,一路向前就好。
发动机采用一台代号G4CA的2.4L发动机,其由沈阳新光华翔提供,最大功率143千瓦,最大扭矩217牛·米,不管数据,实际驾驶起来的表现只能说是刚刚够用,它并不能带给你什么畅快的加速感受,不过在挂入低速四驱扭矩被放大2.5倍之后,对于越野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总结:北京40在公路上的驾驶表现并没有出乎我们的预料,或者说它本身就更应该驶离公路,去到它本身该去的地方,至于外观和内饰,个人认为个性之余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不过真正的车主谁会在意这些呢?享受北京40带来的那份自由才是他们真正心生所向。